現在登錄網址:林老師東京示範/日本語の発音  --  「  飛龍在天  雲深不知處  」
林老師東京示範影片 一句話學太極拳 佛說太極 白話拳經 名家解太極拳論 有趣的凌空勁

能用白話將《太極拳經》解說得更清楚嗎?
張三豐 / 太極拳論
一舉動,周身具要輕靈,尤須貫串。
太極拳的基本架勢,每一舉一動,四肢上下均須相隨運動,鬆腰鬆髖綿綿不斷,內外合一勁由丹田發出,則稱謂輕靈貫串。

氣宜鼓蕩,神宜內斂。
用氣必先鼓蕩,鼓蕩是由丹田運行呼吸動盪之氣,由意來運用。以氣運身以身使臂以臂使手,此即氣以直養的本意。神宜內斂、即是沉著曲蓄,斂氣入骨髓,使神清氣爽,應付裕如。因而,氣一鼓蕩,則無間可入;神一內斂,則全部不亂。

無使有缺陷處,無使有凸凹處,無使有斷續處。
研習拳架,應注意姿勢、動作快慢等等,必須處處均勻、完整貫串中正,周身更要輕鬆,才可以講運用。倘若運動失靈,則生缺陷間隙凸凹的弊病,易被人乘,不可不知。

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行於手指。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。向前退,乃能得機得勢。
根為人重心所在的基礎,有基礎才易發揮運用,以腳為根是太極拳的秘訣因為,用腳掌腳跟貼地踏實,則下盤穩固。然後,勁由能屈易伸的腿部發出,上達於腰,由於腰似車軸,即輕便又靈活,所以定為全部的主宰。再將勁運於手指,既可發揮作用。倘若腳是腳腿是腿腰是腰手指是手指,不可以完整一氣,渙若散沙,即不會有應用的可能。所以提出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的警句。所謂得機得勢者,一則得機乘勢一遂其行動。一是我無缺陷,周身完整,乘敵之虛,順隨時宜而動也。

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。
如敵處於優越地位,無機可乘,己已處於劣勢,則必心慌意亂,進退失據,此種情況危急,處於將敗未敗之際,倘欲挽回頹勢,必須從腰頹亟求有效的轉換,分清虛實處處著意留心,才免失敗足夠虞。

上下左右前後皆然,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。
周身四肢即完整一氣,則下盤基礎穩固,而上下左右前後六方,亦有同樣的重要。學習者,須從腳而腿、而腰、而肩背、而手指不但要完整一氣,而且要純熟,以意貫注,上下相合,內外如有一,才會成意動身隨之極致。故曰:此皆是意不在外面。

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。
若要應付六方,必須有意動身隨的功夫、明瞭虛實轉換的道理和陰陽變化的妙訣。因為上下左右前後變動無定,必須欲上而兼顧到下面;欲左要兼顧到右邊;欲前要兼顧到後面,此即緩隨,雖變化萬端,而理為一貫。

如意要向上,即寓下意。若將物掀起,而加以挫之之意。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
如欲向上,必寓下意。是說明運用陰陽虛實的方法。有虛就有實,有實亦高低。唯恐學習者不易明瞭此中的意義,故特作此比喻。若將物掀起、是指將一件物體拿起來,必須顧及下面有所牽連。而加以挫之之意、是要剛柔併運,內外合一的勁將對方挫折摧毀。人們的腳是全身之根,而肩是上身之根,而腿是下身之根,發必發根,才可出手生效。也有以腰為根者,因腰是主宰
轉載http://www.wudang.com/wushu/taijiquan/zhanglun

王宗嶽 / 太極拳論 - 1
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,謂之走;我順人背,謂之黏。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;雖變化萬端,而理唯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;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;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;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;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;英雄所向無敵,蓋皆由此而及也。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壯欺弱,慢讓快耳。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也。察“四兩撥千斤”之句,顯非力勝;觀耄耋能禦眾之形,快何能為。立如平准,活似車輪。偏沉則隨,雙重則滯;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懂勁後,愈練愈精;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。本是舍己從人,多誤捨近求遠。所謂“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”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

用現代語言譯釋如下:
太極這東西,它來於無極,又產生陰陽變化。太極拳動作正是這個道理,太極拳動作有動和靜的陰陽兩方面, 每個招式一開始起動時是分,結束時由動歸於靜,這就是 合。練太極拳,特別是與人交手時,動作要恰到好處;手 腳運動幅度不要太過,也不可不及,要因對手的招法而隨  其屈伸,是一種舍己隨人的練法。對方用陽剛拙力,我以 陰柔內勁對之,這就稱為走。我常保持順勢(主動),又 常置對手于背勢(被動),這就稱為黏。對手動作速度加  快,我亦以同樣的速度對待。如對手動作放慢,我亦同樣 緩慢相隨。雖然在臨場上,雙方的動作千變萬化,總只是 這麼一種道理。

練太極拳,開始時應學招式著法,待著法熟練了,漸 漸要學習勁法,要懂得各種勁法。在熟了懂勁的基礎上進 一步加以理解變化,這用起來隨心所欲,達到由熟生巧的  程度,也就是說,習太極拳要分個階段,循序漸進。然而 沒有經過比較長時間的下工夫鍛煉,是不可能理解和有所  體會的。

太極拳行功過程,包括單練或與人交手,都要求虛領  頂勁,氣沉丹田,保持身型上的中正,不偏不倚。在使用  手法技巧上,要處處掌握主動,不被對方覺察。而對手加  給我的力量,則要通過聽勁去判斷。如果在我左側加力, 我不應與之直接鬥力相抗,我必須將左側放虛;如果對方  在我右側加重,我必須在右側放虛,使其無法用力,處 處落空;如果對方用力向上提,我要比他提得更高一些; 如果對方向下采,我的勁比他沉得更深一些;如果對方向 我進逼,我就以其進攻方向引動他的力量,使之更長遠一些;如果對方向後退縮,我則順勢推動他,比他去得更急促些,使之失重心傾倒。總之,是順其勢而掣其動。練太極拳,一定要鍛煉好聽勁工夫,任何輕微的力量施加於你,都能察覺出來,作出反應。即使用一根羽毛、一隻小蒼蠅那麼輕飄的力量加在你身上,也要感覺得出來,使之落不到你身上任何實處發生作用。並且,要做到動作時不被對方感知自己的意圖,但又要察覺對方的動向。這樣就能處處先手,處處得其機先,處於優勢。有工夫的英雄能所向無敵,都是從這樣的基礎訓練開始,才漸漸獲得成功。

武術門派甚多,各種招式架勢雖有區別,但都不外乎強壯的欺負弱小的,動作反應遲鈍的輸給身手敏捷的。以有力打無力,身手慢的輸給身手快捷的,這只是先天自然的能力問題,並非經學習之後才有的本領。然而,我們研究一下四兩撥千斤這句話,就可以發現並非以力取勝的道理。再看看一個瘦弱年邁的老者,能抗禦眾多壯漢的情形,可以悟出,光是動作快捷也辦不到。

太極拳技法的特點就是立如平准,活似車輪。偏重於身體某一側用力,重心必然不穩,為人所控制。如果虛實不分,輕重不明,這便是雙重。出現雙重時,動作的形神必然是呆滯的,進退不靈活的。常常見一些人練太極拳多年而不能靈活地運用太極拳的技術,結果一經搭手,均被對方所鉗制,原因主要是未弄明白自己犯有雙重的毛病。所謂黏就是要去化,能練到化,就掌握了黏的要領。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兩個方面是相反相成的,是統一體中矛盾的兩個方面,互相為根,彼此有承接關係。明白這一點,才稱得上懂勁。懂勁之後,必有進益;只要不斷下工夫,會越練越精。很多技術問題都能從自修中去默識揣摩得到解決,漸漸地在鍛煉實踐和臨場發揮中可以隨機運用和應變,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。學習太極拳本來是舍己從人,但很多人不能把握這精髓所在,而誤認為不走直線反走弧線是捨近求遠,這實在是錯誤的。俗語說: “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”學習太極拳的同道不可不加以詳審細辨。
轉載:http://www.cntaijiquan.com/tjwd/4227.html


王宗嶽 / 太極拳論 - 2
【太極拳論】是我國太極拳經典理論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論專著,作者王宗岳。

王宗嶽清代山西人,乾隆年間在世(西元1736---1795年)。據傳,王宗岳是繼宋末張三豐創造太極拳之後一位最重要的傳承者。楊澄浦(楊氏太極拳傳人)在【太極拳體用全書】自序中寫道:“先大父更詔之日,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,傳之者,為王宗岳,張松溪,蔣發諸人相傳不絕。陳長興師(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人),乃蔣發先生唯一之弟子。”王宗嶽精通拳、劍、槍法,而“少時自經史外,黃帝老子之書及兵言無書不讀”。同時著有【打手歌】、【十三勢行功解】、【太極拳釋名】等經典之著。其【太極拳論】集古代哲學、陰陽學、中醫養生、儒道文化、古代兵法之大成。唯精品之極,最為著名。

【太極拳論】自出世百餘年來,為世代太極拳家所推崇並為必修之作,其所論原理以至成為後來各名家著書立說的理論基礎和依據,既有拳經之美譽,對後世太極拳的發展和創新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。為了讓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欣賞這篇名作並解真髓,從而知行合一,指導實踐,將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藝水準,本人對此文進行了詳細解譯,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。

一、原文
太極者,無極而生,陰陽之母也。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“走”,我順人背謂之“粘”。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,而理應一貫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級神明。然非用力日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!/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。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。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,英雄所向無敵,蓋皆由此而及也。/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壯欺弱、慢讓快耳!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所有為也。察“四兩撥千斤”之句,顯非力勝;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?! /立如秤准,活似車輪。偏沉則隨,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!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。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;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。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懂勁後,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。/本是“舍己從人”,多誤“捨近求遠”。所謂“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”。學者不可不詳辨焉!是為論。

二、譯文
太極,是由無極衍生的,是陰陽的本源。運動時,陰陽二者相互作用,相互轉換,彼此消長,姿態分明。靜默時,陰陽二者相互制約,取向平衡。動作不可過份,也不可不足,應順隨陰陽變化的規律而運動。對手以強力攻擊時,我不以強力相抗,而以柔韌的勁力順勢引入化解,這種方法叫作走。我以順隨對手來力的方式貼靠住對方,使其來力落空,這種方法叫作粘。對手動作快來,我就快速接應;對手動作慢來,我就順應緩慢而相隨。對抗機勢雖然瞬息萬變,其著勢也多種多樣,但應對的理法是一致的,不變的。勁力的規律蘊藏在著勢之中,只有熟練地掌握每一著勢,才能逐漸領悟到勁力的規律。並在此基礎之上,進而達到應運自如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。如不經歷長期的刻苦練習而達到著勢純熟的程度,是不能通然開竅而明白這裡面的道理的。

頸部放鬆,頭部端正。腹部鬆馳,內氣下沉于丹田。運動時身體的重心要穩定,力求平衡。身體的虛實轉換須層次分明,富有節奏並要迅速和隱蔽。對手在我左側攻擊時,應將身體的重心移到右側,左側呈虛的姿態;對手在我右側攻擊時,應將身體的重心移到左側,右側呈虛的姿態。以高位姿態攻擊或防守時,應將身體的重心提升到最高位;以低位姿態攻擊或防守時,應將身體的重心俯降到最低位,總之不給對手留有超過我之高位或低位元的機會和條件。向對手進擊,應以連續性攻擊為最好,不給對手還手和喘息的機會;而退守時,決不戀戰,退得越快越好,不留給對手連續攻擊的可能。進擊程度的把握,應依據機勢變化而定,如不利於我繼續進擊時,哪怕多加一隻羽毛的長度都將為過。而退守之快就連蒼蠅瞬息著落的機會都不應有。我的著勢和意圖是隱蔽的,對手無法知道,而對手的情況我卻瞭若指掌。凡在對抗中常勝不敗者,大都是應用了這些計謀和手段。

拳術有很多門派,著勢也各有區別,但不外乎都是以力量和速度作為制人取勝的前提和條件的。力量大優勢於力量小,動作慢不及動作快,這些只是人體自然條件的本能作用,與勁力的規律及使用是沒有關係的。比如“四兩撥千斤”是以小勝大的例子,這顯然不是靠所謂力大取勝的。再看年邁的老人能夠抵禦眾人的情形,依靠單純的快又怎能做得到呢?!

身體站立要象秤桿(稱東西時)那樣勻衡平穩,身體運動起來要象車輪那樣圓活自如。身體的重心偏沉於一側便於機動靈活;身體的重心落實於雙腳即為雙重,靈活受限,反應遲滯。每見到那些下了多年苦功而不能化解來力的人,大都是一開始就被對手牽制住,從而喪失了主動和靈活,原因就是沒有真正認識虛實轉換的原理以及雙重之病所帶來的危害。要想避免雙重的毛病,就要懂得陰陽對立統一關係。粘是為了化走來力,而化走來力則須由粘來完成,所以“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”。這是陰陽之間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、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關係的變化。只有懂得陰陽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及變化,才能懂得勁力的原理和規律。而後在勁力規律的指導下,拳術就會越練越精;再加以思考和總結,勁力的使用就會逐步達到隨心應手、運用自如的程度了。

太極拳以“以靜制動”、“後發制人”為主旨,即以“以柔克剛”、“借力打人”、“後發先至”為其行拳準則。這是“舍己從人”之策。但有很多人以我為主,拼力搶先,硬打硬進,雖然這些同是技擊之術,但這種“捨近求遠”與“舍己從人”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。學習太極拳的人對這個問題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辨明。這就是關於太極拳原理的論述。
原文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0aead580100a40m.html



王宗嶽 / 《十三勢行功心解》又稱《王宗嶽先生行功論》或稱《打手要言》
[原文]
以心行氣,務令沉著,乃能收斂入骨;以氣運身,務令順遂,乃能便利從心。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,所謂頂頭懸也。意氣須換得靈,乃有圓活之趣,所謂變轉虛實也。發勁須沉著鬆淨(靜),專主一方;立身須中正安舒,支撐八面。行氣如九曲珠,無往不利(一作“無微不到”,原注——氣遍身軀之謂);運勁如百鍊鋼,無堅不摧。形如搏兔之鵠,神如捕鼠之貓;靜如山嶽,動若江河。蓄勁如開弓,發勁如放箭。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。力由脊發,步隨身換。收即是放,斷而復連。往復須有摺疊;進退須有轉換。極柔軟,然後極堅剛;能呼吸然後能靈活。氣以直養而無害,勁以曲蓄而有餘。心為令,氣為旗,腰為纛。先求開展,後求緊湊;乃可臻於縝密矣。又日:彼不動,己不動;彼微動,己先動。勁似鬆非鬆,將展未展;勁斷意不斷。又日:先在心,後在身;腹鬆,氣斂入骨;神舒體靜,刻刻在心。切記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。牽動往來氣貼背,而斂入脊骨。內固精神,外示安逸。邁步如貓行,運勁如抽絲。——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,在氣則滯。有氣者無力,無氣者純剛。氣若車輪,腰如車軸。又日:一舉動,周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。氣宜鼓盪:神宜內斂,無使有缺陷處,無使有凹凸處,無使有斷續處。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。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,向前退後,乃能得機得勢。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,上下前後左右皆然。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。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。如意要向上,即寓下意。若將物掀起,而加以挫之之意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虛實宜分清楚。一處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。周身節節貫串,無令絲毫間斷耳。

這是一篇指導太極拳鍛鍊的較為重要的技術理論文章。可能是前人因師傅口授身傳,然後默識於心,才筆之於書,將一個一個問題、要點記錄下來,並沒有系統性的論述。然而與上面的《太極拳論》同等重要,而涉及的理論問題更多、更廣。

下面是現代語言的譯述:
練太極拳要用精神意識去練。當你有意使內氣貫足時,不可輕浮,必須注意鬆靜沉著,這樣才能做到氣斂入骨。以這樣的氣勢做動作,必須做到連貫,招滿式圓、勁力順達。長久地這樣練習,臨場交手時技法的運用才可以隨心所欲。

行功過程,要提起精神,才不致呆滯,而顯出輕靈機敏,這就是要領所謂的頂頭懸。動作時精神狀態要隨動作攻防意識的不同而轉換其氣勢,行功過程才會有圓活的自我感受,練拳的情趣就更濃了。這就是要領所謂的變化虛實,都必須做到。

臨敵交手時,要保持沉著冷靜的放鬆的心理狀態,而在發勁打人時要專注一個方向——尋找對方失勢的所在而發放,發勁時應用勁鬆沉。

無論是走架或推手對敵,都必須保持中正安舒的身蓄,如動作要舒展,卻又不是完全的敞開,注意上下左右配合動作的嚴緊。當某一種勁法完結之後,用勁的意念猶未斷絕。即不可用短促的斷勁,用勁的意念要綿長。

前人又說:運動時,動作之先,要有動作的意念,知其所止。由意念而引導肢體動作,即由內及外。動作時腹內放鬆,不可挺腹或收腹,呼吸自然。氣勢應收斂沉穩,精神集中而舒泰,形體舒展、安詳恬靜。這是經常要記住的用以指導鍛鍊的準則。尤其應該記住動作時一動俱動,手、眼、身、步法協調一致,不可脫節。當一個架式完成,一靜俱靜,身手步同時完成動作到達定點而形成一個完美的姿勢。肢體動作的往來,似乎不是先由手或腳所主動,而是由內在的意氣所牽引而動。好像產生勁力的內氣來自腰間背脊,並不浮躁於體表。這樣,做到運動時內在集中精神,外形顯示出安適舒閒的樣子。邁步時留意步法,輕靈緩慢,如貓捕鼠,運勁則要如抽絲那樣柔韌綿長。運動過程中,意在集中精神與動作的配合而不在使氣,不要因動作的攻防意識而有暴露於外的輕浮、暴躁、得意洋洋或呆滯的表現。這些浮氣、暴氣、滯氣、呆氣的存在,使下肢顯得虛浮,重心不穩,因而動作無力。相反,沒有這些濁氣,心平氣和,專注一方,氣沉丹田,自然做到意到力至;寫人搭手,對方會感到分量沉重。這就是純剛之力。

運動時不可呆滯,意氣要流轉如車輪滾動,並以腰為肢體動作的主宰。這是極其重要的一點,是練好太極拳的唯一訣竅。

前人又說:練太極拳,一舉動,全身上下都要輕鬆靈敏,協調統一。尤其應注意動作的連貫、圓活、柔和,相連不斷。氣不可留滯,應往來鼓盪;神氣內斂,動作圓滑,不可有任何地方出現缺陷,凹凸起稜角或斷斷續續。動作的勁力根源於腳下,由腿發力,以腰為主宰,在手上表現出來。整個過程由腳至腿而腰,一氣呵成,這稱之為勁整,是太極拳運動的一條總則。這樣做,無論進退都會保持優勢,運動中如不得要領,動作便不協調,顯得鬆散而失去一定的規矩、章法。這些毛病的出現,癥結所在必可從腰腿問題中求得。無論上下、左右、前後都是意的問題,以意導體的根本問題,不在於外形上肢體本身動作與表現形態,有於中才形於外。

運動時要上下相隨,左右連貫,不可顧此失彼。有上面主要的動作,同時也必然要顧及下麵的輔助動作;有前面主要的動作,也同時有後面輔助的動作;有左側為主的動作,也必然要做好右邊的輔助的動作;如果意念要向上,同時也要寄意於下。比如用繩子拴住物件,要把繩子挫斷,不能直向上提,而要先稍向下墜.然後迅速上扯。商店售貨員捆紮物品後,用手把繩子扯斷,也是這樣一種方法。

太極拳運動要將動作的虛實分清。整體有虛實之分,區域性也有虛實之分。一處有一處的虛實,如手有手動作的虛實,腳有腳的虛實,但各處虛實的道理是同一的。虛實也不是固定的,在運動中各處的虛實都在轉換、協調,周身任何地方都在和諧地有序而連貫地運動,不要有絲毫停滯、間斷。

原文:http://goz.tw/7eEWV